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天津2010年第一场瑞雪中的故事:雪情就是命令

  天津网讯 下雪啦!2010年元旦刚过,漫天狂舞的雪花像一位不速之客从天而降,瑞雪使美丽的津城银装素裹,也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的阻碍。由于正值元旦假期,许多市民走出家门,享受瑞雪带来的“美丽冻人”的快乐;与此同时,一场全市军民齐出动的清雪“大战役”也在迅速展开——

天津2010年第一场瑞雪

  好一场“美丽冻人”的大雪好一幅全民齐上阵的清雪图

  2010年元旦,天津人度过了一个令人难忘的“瑞雪兆丰年”。在1月2日的小雪“热身”之后,紧接着3日大雪洋洋洒洒,铺天盖地,借助着强劲的北风席卷津城所有地区,天津迎来了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强的一次暴风雪。

  1月3日,如同鹅毛一样的大雪从深夜开始整整下了一天。据有关部门介绍,降雪量3毫米为小雪,3至5毫米为中雪,5至9毫米为大雪,9毫米以上为暴雪。当天,市区降雪量11.1毫米,超过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纪录。最大的降雪出现在塘沽,达到14.3毫米。受强降雪影响,所有高速公路关闭。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从3日上午10点开始关闭,当天计划进出港的164个航班仅有一个出港,163个航班取消。

  瑞雪给美丽的津城披上一层洁白的面纱,许多市民走出家门,享受难得的瑞雪带来的“美丽冻人”的快乐。在水上公园,人们拍照留影;在南翠屏公园,孩子们欢畅地滑雪嬉戏;在海河金湾广场,堆雪人的年轻人如同欢乐的海洋;在音乐厅前,一对新人冒着大雪拍婚纱照,头上的白雪如纱,新娘白皙的肌肤与大雪亲吻,幸福的笑容定格在美丽的脸庞……

  但是,在一场瑞雪给新年带来新的希望的同时,也给交通带来极大影响。2010年1月3日,中共天津市委办公厅、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立即行动起来迅速做好清雪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市各界立即行动起来,迅速开展清雪工作,尽快恢复道路交通秩序,给全市人民创造干净整洁的市容环境。一场战役正在打响。大雪未停,已有10余万市民走上街头参加清雪。

  从1月3日凌晨2时起,天津市容环卫系统的两万名干部职工从城市的各个角落走上工作岗位。洒水车、刮雪板、洒布机等500多辆各种清融雪车辆隆隆驶上街头,用上万吨盐、600多吨融雪剂对全市的快速路、桥梁、涵洞、主干道和部分次支道路进行反复融雪。

  再大的冰雪也能融化,再冷的冬天也会温暖。在面对寒冷冰雪的日日夜夜里,环卫工人们“抱团温暖”,攻克难关,得到了全社会的赞扬和支持。天津市的各级领导顶风冒雪到一线慰问环卫职工,同时,全市有数十万市民上街参加清雪。于是,在津城清雪的战场上,形成了“正规军”、“突击队”、“民兵”、“盟军”联合作战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场大雪考量着天津人的素质水准,一场人民战争展现着天津人的精神风貌。截至1月5日,全市出动环卫人员11万余人次、发动72万市民参加社会清雪,2.7万多个企业、部队、学校、商家、门脸儿等社会单位投入到清雪中。到5日下午6时,全市1184条主干道路全部进行了融雪作业。673条重点主干路(快速路)、1039条次支道路、132座桥梁、84个涵洞进行了反复融雪。融通了57%的主干道路和55%的次干道路。431条主干道路、582条次干道路、110座桥梁、59个涵洞基本清净。途经天津的高速公路主线全部开通,外环线已清理出6至8条行车道,主要出入天津的国道和省道也全部清理出主行车道,确保了道路畅通和物流运输。至此,大雪后的全市公路路网交通运转已基本正常。

天津2010年第一场瑞雪

  全豹之一斑环卫工人的故事

  河东区密布天津市的交通大动脉,是通往火车站、滨海新区、飞机场、天津港的必经之地。特点就是桥多、路多,而这些道路都是天津的交通命脉,在清融雪中不能有半点闪失,就连一条匝道出问题都可能引起交通堵塞。环卫工人说:这些道路太重要了,拼了命也要连夜抢通。

  凌晨4时,河东区环卫局局长贾学成接到了市融雪指挥部发出的《关于继续对道路进行清融雪作业保障道路畅通和群众出行安全令》,他立即对各个部门发出命令:全局动员,全体出动,对所辖11座立交桥、9座过河桥、7个涵洞、7座过街天桥以及河东区所有主干道全力进行清融雪,这场战斗只能胜不能败!

  道路就是城市的命脉,拼了命也要连夜抢通。

  地一白,人就来——雪情就是命令

  元旦深夜。2010年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电视机里播放着世界各国欢庆新年的场面。正在值班的机扫队长张文祥却如坐针毡。他无心观赏电视节目,却不时地走到院子里看天。根据气象预报,两天之内将有一场大雪降临津门。而这对于环卫人来说,此时就是一场大仗来临的前夕。

  也是在这个时刻,河东区环卫局各个保洁分队的值班人员都紧张地注视着天气的变化。管辖范围包括天津站后广场的李公楼队,早在2009年11月底就开始了战前准备:不但做好了提前预案,还额外加工了70多个推雪板,为160名环卫工人购置了雨鞋和羽绒服。包括2008年新建造的1100立方米的巨大融盐池在内的几个盐池已将盐水按照比例融好。机扫队16部水车、17部推雪板车、20部铲车整齐排列严阵以待……

  从1月2日凌晨1点开始,大雪降临,而且越下越大。漫天大雪犹如吹响了一个无声的集合号,看到大雪的环卫工人们立即从四面八方朝着自己的岗位走来!

  “地一白,人就来”,雪情就是命令,这是他们的约定。

  天还没亮,38岁的司机刘波已经到了队里。十几天前他刚做了痔疮手术,本该在家休息,但雪情来了,他必须到岗,这是环卫最需要人的时候。他开着10吨的洒水车上了新开路、快速路,几趟下来,伤口疼得他一脸冷汗。班长刘会来看见了,心疼地说:“小刘,你赶快下来,回家休息吧!”

  刘波艰难地下了车,但是他没有回家。他觉得自己还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同事们打好热水,为他们的休息室提前打开空调,到厨房帮助师傅做饭……就这样,他连着3天没有回家。

  王琦是在总医院住院部13层的楼上看见下大雪的。他母亲于2009年12月6日做了开颅手术,一直昏迷,还在住院治疗。由于弟弟远在深圳,照顾母亲的事情只能由他和妻子承担,这些天他已经请了假。下雪了,地白了,我必须回队!王琦立刻托付邻床的患者家属先照看母亲,急急忙忙往楼下走。一边走一边给妻子打电话,让她立即到医院来。早晨8点,他已经赶到了队里。他来得很及时,开铲车、融盐、化水、倒池子……他一直干到了天黑。匆匆回到医院看看昏迷中的母亲,他又赶回到融盐池边,再接着干。

  下雪的时候,工人马建伟是一家三口一块儿走出家门的。因为他们全家都在环卫工作。他的岗位是卸盐,半夜里站在风口上,一干就是几个小时,他突然感到胃部剧烈疼痛。为了不给同事们添麻烦,他赶快去了医院。医生说,他患的是急性胃炎,需要住院治疗。如此大雪他怎么可能住院?拔掉输液管之后,他就回到了岗位。

  从1月2日凌晨开始,河东环卫局各个基层队组的900多人主动参加清雪战斗。他们中有干部、职工,有外来务工人员,有临时工。按照市清雪指挥部“连夜奋战完成主次干道清雪工作”的要求,以桥梁、涵洞、快速路、主干道路、次支道路为顺序,充分发挥机械化的优势,克服车辆、设施、清雪设备不足的困难,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扬环卫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协调指挥、科学调度,迅速投入到全市清融雪这个大仗之中。

  截止到1月4日晚7点,大王庄环卫队的干部职工们已经连续干了60多个小时。他们的辖区在天津站、李公楼桥、唐口地道一带,还包括津塘路、十一经路、十三经路等主干道、桥梁、涵洞,要保证在最短的时间里使车辆正常通行,大家想尽了办法。队长金明海早在下雪前就联系好了铲车,并在每辆车上安排了干部跟车带队。开推雪板的司机师傅一边干一边摸索,熟练掌握了推雪的技巧,创造了“不跑空”的推雪方法。在天津站广场上,工人们一个挨一个站成一排,把手里的推雪铲一字排开,一起把积雪推到路边,再装上铲车运出去,创造了“人机结合一条龙清雪法”,使清雪效率大幅度提高。

天津2010年第一场瑞雪

  为了城市的交通命脉拼了命也要及时清出来

  49岁的班长张玉燕已经连续工作了24个小时的时候,有些坚持不住了。此时,她的双脚已经冻肿,失去了知觉。组员们都是轮班休息,可她自己却不轮班,一直连续工作。饿了,就吃个烧饼,困极了,就到休息室里躺一会儿。队长拉住她说:“快歇歇吧!你儿子还需要你照顾,你累坏了可怎么办?”

  张玉燕眼圈红了。25岁的儿子刚刚做完骨结核的手术,正在恢复,也正需要妈妈的照顾!可是,这么大的雪,这么繁重的清雪任务,自己怎能回家呢?那和战场上当逃兵没有区别!

  工人赵万玉白天在道路上清雪,晚上跟着铲车上路。他就坐在司机旁边,上来下去地除掉铲上的雪。夜里寒风刺骨,手冻得伸不出来,他还是坚持着。中午,同伴喊他回队吃饭,他摇摇头,从口袋里掏出冻得硬邦邦的烧饼吃了。他说,这会儿有太阳,该多抢点活儿……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朴素的感情在风雪中传递。在非常大雪面前,最普通的环卫工人们,正用无比坚强的毅力为城市的道路扫清障碍,为人们的正常出行而忘我工作着。

  再大的冰雪也将融化再冷的冬天也会温暖

  下雪那天,46岁的司机翟立伟用了两个多小时从中山门走到了雪莲路的队里,一连几天没有回家,眼都熬红了,可谁劝他也不走。他的理由只有一个:大家对我这么好,关键时刻我得卖力气,要不,对不起……

  翟立伟的家非常困难。女儿不幸患癌症,爱人做了肺切除手术,失去了工作。父亲心脏做了支架,母亲哮喘严重。全家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生活,病人需要他去照顾,他承担着沉重的生活压力。队领导和同事们对他非常关心,多次组织献爱心捐款活动,全队130多名干部职工都为他捐了款。来自集体的爱温暖着他,给他艰难的生活燃起了希望。也正是感恩的心让他克服困难,坚守在清雪一线。

  59岁的刘森原是内蒙古老知青,1993年因照顾母亲返回天津,曾在一家国有企业上班,1996年下岗自谋职业,5年前到了万新村扫道队做临时工。他有一个习惯,每天下班都去看看96岁的老娘。可一下雪就顾不上了,已经好几天没去看老娘了。他的岗位是在天山路上铲雪、开启井盖。他看到同事们脚下的鞋袜被雪水浸湿,脚冻得红肿,就把自己的发明告诉大家:在穿袜子之前先给脚套上塑料袋,再把袜子穿在塑料袋外,这样,即便袜子湿了脚也不会接触冰水,既保暖又防潮。他说,下雪了,大家更像一家人了,队里管饭,鸡蛋汤、面汤还有香肠。组织对我好,还给我上保险,我得对得起自己那份工资,对得起领导。

  大王庄队的5名司机三天两夜没有回家,晚上吃点饭又出去,夜里回来睡两三个小时又出发,有的人累得坐着就睡着了。队长把办公室腾出来,搭上床铺,给司机当休息室。机扫队的孔庆澎负责在盐池子前记数,一天一夜站在寒风里,脚冻得没有知觉。但是,他对每一位司机都要说上一句:“小心开车!”那一夜,司机们不知道往返了多少个来回,他的嘱咐也不知说了多少遍。这简单的4个字温暖着司机们的心。在三天的清融雪中,河东区昼夜融盐2000多吨,司机们往返近千车次,一万多吨盐水洒在了主要路段上,没有出现一起交通事故。

  公厕虽小事关老百姓大雪中的细节令人感动

  公共厕所是城市卫生的一个代表,也是老百姓离不开的公共设施。河东区有200多所公厕,经过改造,多属于一二级厕所,有PVC的顶子,有底座,墙上镶瓷砖,有脚踏水截门。在大雪中,队里要求打通绿色通道,在厕所小院和地面除冰撒盐,吸粪必用的化粪井必须“亮”出来,周围4米清除积雪,并逐渐向宽度延伸。为此,工人们轮流吃饭、循环作业,一整天都在干活儿。这些年龄多在50岁以上的老工人,信念只有一个:“必须干好自己的活儿,不能让一个上厕所的人摔着。”

  1月4日清晨,清除队一分队队长、全国劳动模范黄俊霞赶上到鲁山道的一个公厕替班。由于雪太大,自行车已经推不动了,她只好扛着铁铲和笤帚,手提着保洁桶和一袋盐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到了松阳里、松鹤里的公厕附近,雪已经到了大腿根。天还没有大亮,她必须抓紧时间,为居民打开一条“绿色通道”。厕所的小院地面上除了雪就是冰,水泥的台阶踩上去就打滑,如不立即铲雪、撒盐,如厕的居民就有摔伤的危险,两个“没”就做不到了!

  想到这里,她干得越发快起来。不一会儿,一条通道打开了,化粪井上的积雪也清了出来,她又小心翼翼地把厕所里的泥水扫干净,又把如厕人有可能走的地方都撒上盐。手套早已经湿透,手脚也早就冻成了木头,衣服结成了冰坨,这些她全然不顾。一位来上厕所的老大娘握着黄俊霞冰冷的手,惊奇地说:“闺女,这种天气你们还来?多冷啊!”

  “大娘,我们不来,这厕所您怎么进来啊?您千万小心!”黄俊霞一边搀扶着大娘,一边说。这个厕所刚干完,她又去了另一个厕所。

  在万新村21区垃圾楼附近有个公共厕所,管理人是一名身体特别矮小、腰还有毛病的环卫职工。他家住在民权门,为了及时清除这个厕所的雪,他徒步走了一个多小时。风将雪聚集在化粪井上,已经有两三尺高,他上不去,只好从下面一点点铲除。一个不留神,他摔倒了,浑身是雪,爬起来再接着干。同事们看到了,急忙过来帮忙,整整一天的时间,他管辖的三所厕所的雪才被清除,居民终于能安全上厕所了,他累得气喘吁吁。那天,清除队的很多工人都是步行很远赶到负责清扫的厕所扫雪的,有个工人竟然从外环线以外的赵庄子走到了班点,走了将近3个小时。因为早晨6点上班,很多人从半夜就出发了。

  在大雪面前多一个人就多一分力量

  如同“人海战术”,如同“蚂蚁搬家”,在历史同期59年这场最大的风雪面前,环卫人演绎着“团结就是力量”。连续工作的劳累、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使不少人冻伤、患感冒、胃炎,但是没有人因此离开一线,他们说:多一个人就多一分力量。

  中山门队的女业务员代文荣从下雪就没有回家,看到活儿实在太多,她把丈夫叫来一起清雪,也是几天没有回家。她说:多一个人就多一分力量。

  1月4日,是开推雪板的年轻司机蔡巍母亲的60大寿,一家人打电话等他回家吃晚饭。可是他一直在加班加点,没有回家。他说:多一个人就多一分力量。

  ……

  采访结束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司机小鲍送我回家。我问他,你一会儿回家远不远?小伙子笑了,告诉我,他不回家,回局。他说:“您刚下楼的时候,局长们刚回来,手里端着盒饭呢,吃了饭,他们还要去一线,好多工人还在加班。”

  大风刮晴了天,降雪洗净了空气,大雪后的津城干净透亮,空气质量大大提高。但是,气温“连创新低”和冷空气的不断侵袭给进一步的清雪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汽车经过的桥梁和路段上,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的环卫工人仍在工作着,夜幕中分不清男女、看不清脸庞,唯见他们那带有反光的工作服在熠熠闪光……(摄影/刘耀辉)(注:本版部分照片由河东区环卫局提供)